【序言】北京天壇的主要景點有哪些?北京天壇壇里面景點的詳細介紹?來看看旅游百科,找到有用信息“北京天壇的主要景點有哪些”的內容如下:

添加微信:四川跟團/定制/租車
復制微信號
天壇公園有什么景觀 詳細介紹
天壇公園的位置在崇文區著名的天壇路,是北京市的七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,交通便利,有多條公交線和地鐵5號線經過。
天壇內的景點布局比較工整。所以雖然分4個門,但是無論從哪個門進入,都可以不走回頭路的游覽一遍。而且四個門,都有地鐵或公交可以到達。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,選擇最合適的線路。天壇公園有齋宮、圜丘壇、祈年殿、長廊、萬壽亭、回音壁、三音石、七星石和古柏等景點古跡。
游覽線路有多種可選:
1、北門入園
皇乾殿-祈年殿(可順帶游覽神廚、長廊、宰牲亭)-丹陛橋-九龍柏-皇穹宇-回音壁-圜丘-神樂署-齋宮-鐘樓-月季園-百花園-西門(出園)
2、東門入園
宰牲亭-神廚-皇乾殿-祈年殿-丹陛橋-皇穹宇-回音壁-圜丘-神樂署-齋宮-百花園-月季園-西門(出園)
3、南門,西門入園
南門和西門入園,可分別根據以上兩條線路,倒序游覽。當然,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調整安排哦~
最佳旅游時間:春秋兩季。天壇公園開閉園時間因淡旺季各異。每年4月1日-10月31日為旺季,11月1日-次年3月31日為淡季。
天壇公園景點介紹
天壇公園在北京市南部,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。占地約273萬平方米。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清乾隆、光緒時曾重修改建。現為世界文化遺產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,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。
天壇公園在明、清兩代是帝王祭祀皇天、祈五谷豐登之場所。天壇是圜丘、祈谷兩壇的總稱,有壇墻兩重,形成內外壇,壇墻南方北圓,象征天圓地方。
主要建筑在內壇,圜丘壇在南、祈谷壇在北,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,中間有墻相隔。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、皇穹宇等等,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、皇乾殿、祈年門等。
2018年7月12日消息,天壇公園將再增加2.24公頃開放面積。2018年9月,下調公園每日最大承載量,5.8萬人調至5萬人。
擴展資料:
據史料記載,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,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,尚處于奴隸制社會的夏朝。中國古代帝王自稱“天子”,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。
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,合祭皇天后土,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。嘉靖九年(1530年)嘉靖皇帝聽大臣言:“古者祀天于圜丘,祀地于方丘。圜丘者,南郊地上之丘,丘圜而高,以象天也。方丘者,北郊澤中之丘,丘方而下,以象地也。”
于是決定天地分祭,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,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。嘉靖十三年(1534年)圜丘改名天壇,方澤改名地壇。大祀殿廢棄后,改為祈谷壇。嘉靖十七年(1538年)祈谷壇被廢,于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,二十四年建成。
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改名祈年殿。以后多次修繕、擴建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天壇公園
天壇公園有哪些景點
1.南神廚院
位于圜丘東,座北朝南,院門南開,主要建筑有神庫、神廚、井亭,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圜丘壇各種祭品的場所。院門外有走牲道與圜丘東欞星門相連,祭時臨時搭設走牲棚以運送祭品。建筑規整莊重,是中國祭祀建筑中僅存的幾座神廚之一。
2.丹陛橋
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(成貞門)的甬道,也是連接祈壇和圜丘壇的軸線,長360米,寬30米。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,中為神道,東御道,西王道,北高南低,北端高4米,南端1米,北行令人步步登高,如臨天庭。
3.七十二連房
祈年殿東邊在內墻東門外,有72間走廊,是祈谷寺的附屬建筑。為連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,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,俗名稱為“七十二連房”。長廊中部偏北,有五間“神庫”,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。
“神庫”西面是“神廚”,祭天時,在這里制作供饌和糕點。祈谷壇的神廚、神庫和宰牲亭與祈谷壇之間由長廊相連,長廊由東磚門至東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,共72間,與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對應,象征七十二地煞。
4.祈年殿
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,柱子環轉排列,中間4根“龍井柱”,高19.2米,直徑1.2米,支撐上層屋檐;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,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致的圖案;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;相應設置三層天花,中間設置龍鳳藻井;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。
祈年殿中間4根“龍井柱”,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;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,名為金柱,象征一年的12個月;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,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。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,象征24節氣。
5.齋宮
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,位于祈谷壇內壇西南隅。宮內建有無梁殿、寢殿、鐘樓、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、居住、服務、警衛專用建筑,均采用綠色琉璃瓦,以兩重宮墻、兩道御溝圍護。
齋宮布局嚴謹,環境典雅,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筑的代表作。無梁殿即齋宮正殿,綠琉璃瓦廡殿頂,殿內為磚券拱頂,殿前月臺崇基石欄,三出陛,正階13級,左右各15級。無梁殿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,殿內陳設樸素,明間所懸“欽若昊天”匾為乾隆皇帝御筆,表達了天子對皇天上帝的虔誠之心。
擴展資料
天壇祭天禮儀
祭天作為人類祈求神靈賜福攘災的一種文化行為,曾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國從傳說中的“三皇五帝”時代至清末,一直舉行祭天典禮,綿延約五千余年,可謂淵遠流長。
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年間(1403——1420年),是按照中國傳統禮儀制度建立的國家祭壇。自明永樂十九年起始,共有22位皇帝親御天壇,向皇天上帝頂禮膜拜,虔誠祭祀。辛亥革命爆發后,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除祭天祀典,并與1918年改天壇為公園。
祭天典禮延續了約五千年。祭天禮儀即從歷史角度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的祭天禮儀,展示中國的祭天歷史即中國古代的祭天文化。
參考資料:百度百科-天壇
天壇公園的主要景點
天壇是世界上最大北京天壇的主要景點有哪些的祭天建筑群。天壇有垣墻兩重北京天壇的主要景點有哪些,分為內壇、外壇兩部分。主要建筑集中于內壇。天壇主要建筑在內壇的南北中軸線上,圜丘壇在南,祭天,有圜丘、皇穹宇等北京天壇的主要景點有哪些;祈谷壇在北,祈谷,有祈年殿、皇乾殿、祈年門等,中間有墻相隔。兩壇由一座長360米、寬近30米、南低北高的丹陛橋(也稱海墁大道或神道)相連。丹陛橋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。內壇西墻內有齋宮,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。外壇西墻內有神樂署、犧牲所等。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、皇乾殿、圜丘、皇穹宇、齋宮、無梁殿、長廊、雙環萬壽亭等,還有回音壁、三音石、七星石等名勝古跡。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,主要建筑有圜丘、皇穹宇及配殿、神廚、三庫及宰牲亭,附屬建筑有具服臺、望燈等。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,清乾隆十四年(1749)擴建,并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,漢白玉柱、欄。圜丘形圓象天,三層壇制,高5.17米,下層直徑54.92米,上層直徑23.65米,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。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,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,內圈九塊,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,欄板、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,象征“天”數。
圜丘臺面石板、攔板及各層臺階的數目均為奇數九或九的倍數。如臺面石板以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,第一圈為九塊,第二圈為18塊,依次周圍各圈直至底層,均以九的倍數遞增。各層漢白玉石欄板的數目也是如此。燔柴爐位于圜丘壇外壝內東南,座南朝北,圓筒形,綠琉璃磚砌成,其東西南三面各出臺階九級。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(皇天上帝)供奉物用的。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壇外壝北側,坐北朝南,圓形圍墻,南面設三座琉璃門,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,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。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,外層八根檐柱,中間八根金柱,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,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,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,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,藻井為金龍藻井。皇穹宇殿內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。皇穹宇配殿,歇山殿頂,藍琉璃瓦屋面,正面出臺階六級,飾旋子彩畫,造型精巧。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(太陽)、北斗七星、金木水火土五星、周天星辰等神版,西殿則是夜明之神(月)、云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。皇穹宇殿前甬路從北面數,前三塊石板即為“三音石”。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,只能聽見一聲回音;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回音;當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聽到連續不斷的三聲回音。這就是為什么把這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的原因,也有人專門把第三塊石板稱為“三音石”。
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墻,墻高約3.72米,厚0.9米,墻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,藍琉璃筒瓦頂,這就是著名的“回音壁”。皇穹宇圓形院落的墻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,磨磚對縫的砌墻方式使墻體結構十分緊密,墻的表面直徑651米,圍墻高3.27米。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墻壁輕聲講話,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,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。這是因為圓形十分光滑,對音波的折射。
皇乾殿,坐落在祈年殿以北,祈年墻環繞的矩形院落里,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。
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,覆蓋藍色的琉璃瓦,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臺基座。它是專為平時供奉“皇天上帝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。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里,每逢農歷初一、十五,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、上香。祭祀前一天,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后,由禮部尚書上香,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,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,受祭,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。
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,柱子環轉排列,中間4根“龍井柱”,高19.2米,直徑1.2米,支撐上層屋檐;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,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致的圖案;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;相應設置三層天花,中間設置龍鳳藻井;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。祈年殿中間4根“龍井柱”,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;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,名為金柱,象征一年的12個月;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,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。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,象征24節氣。
是天壇建筑之一,位于天壇西外壇,為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,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。神樂署始見于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初稱神樂觀,觀中殿宇眾多,環境優美,開有茶肆、藥鋪,又稱天壇道觀。清乾隆八年(1743年)改神樂觀名為為神樂所。乾隆十九年(1754年)定名為神樂署。天壇神樂署的正殿,原為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,為歇山頂單檐古建筑,坐西向東,六楹五開間,東西向設穿堂門,殿內面積達600平方米。現開辟為“中和韶樂”展演區,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,同時作為中和韶樂樂器鐘、磬的主要展館。
原天壇公園內有一土山位于祈谷壇內壇西南,丹陛橋西側,對天壇的總體景觀造成北京天壇的主要景點有哪些了極大破壞。1990年市政府組織搬走土山,恢復了齋宮與丹陛橋之間的景觀聯系。植物配置是天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天壇壇域寬廣,氣勢宏大,建筑集中,在主體建筑周圍密植松柏,使中心祭壇蒼翠環繞,形成一種莊重、肅穆、寧靜、純潔的祭壇氛圍。祈年殿西柏樹林西側,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,占地6300平方米,種有丁香240叢,樹齡近50年,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見。天壇菊花以品種多、養護水平高聞名遐邇,著名的有“瑞雪祈年”、“丹陛金獅”等。
天壇有什么好玩的景點
天壇, 位于北京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。是北京非常值得一去的旅游打卡地,更是世界文化遺產,獨具特色,赫赫有名。這里設計精巧,一步一景,方寸之間都彰顯著智慧與章法,古往今來為人們所稱道。
天壇,是明清皇帝祭祀用的場所,主要有兩大活動:祭天、祈谷。古代皇帝被認為是“天之驕子”,承天命繼大統,因此感謝皇天厚土之恩德,護佑天下蒼生百姓,祝禱祈福安康興旺五谷豐登,乃重中之重。天壇就是因此而建。所以,在祝天禱告這一官方習俗逐漸少見的今天,人們對這項神秘的儀式,充滿好奇感。天壇就是一探究竟的好地方。
由于是用于祭祀,處處講究,天壇的建筑,融入了大量力學、建筑學、幾何學、天文學等知識。這里的細節充滿奧秘,深挖之后令人驚嘆。為了彰顯皇家氣派威嚴,并飽含寓意,天壇從各個殿廟的選址、布局,到建筑磚石梁柱的用材用量,都尋求不同維度的契合,以達到“天人合一”的至高境界。
【綜述】北京天壇的主要景點有哪些?北京天壇壇里面景點的詳細介紹?不懂就看,不知就學,更多關于“北京天壇壇里面景點的詳細介紹”的攻略關注我們:https://www.mvt360.com/
標簽: 北京天壇的主要景點有哪些